一条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的致富之路——洋县打造朱鹮品牌发展生态有机产业促乡村振兴侧记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产品中心 > 泥鳅饲料

一条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的致富之路——洋县打造朱鹮品牌发展生态有机产业促乡村振兴侧记

2024-04-15 06:05:55 泥鳅饲料

  近年来,洋县依托朱鹮保护获得的良好生态环境,持续打造朱鹮品牌、发展生态有机产业,不断推动生产、生活、生态融合,通过发展有机黑米、稻渔共生、林下经济等绿色产业,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走出了一条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的致富振兴之路。

  金秋十月,走进洋县谢村镇范坝村优质有机水稻种植田,七八台收割机在忙碌工作。一粒粒金黄色的谷粒流入车厢,稻农们脸上挂着丰收的喜悦。

  “最近天气晴朗,又正值全村有机水稻收割高峰期,大家都忙得不可开交。”在范坝村有机水稻种植基地内,村党支部书记张明德介绍说,“近年来,以‘企业+农户’模式在全村种植有机水稻9000余亩,预计平均亩产1000斤左右。”

  “这几年,我种有机水稻实现了脱贫致富。与企业签订协议后,既发新品种,又订单回收,我对增收的信心很足。”站在地头的范坝村村民王碧玉笑着说。

  洋县把有机粮食种植作为主要抓手,进一步加大特色有机产业发展。目前,全县有机粮食种植面积超50万亩,预计年产量可达17万吨以上;获得特色有机产品认证15大类110种17.5万亩,成功创建全国首批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县,并入选第二批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

  稻在水中长,鱼在稻下游;垄上路相通,田间渠成行……在洋县马畅镇汉中宇畅源农业的2000余亩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园,清水碧波荡漾,金灿灿的稻谷长势喜人,一条条鲈鱼在秧沟里来回游动,一片片生态种养田,如棋盘点缀在田野之间,秀丽风光与美丽村庄交相辉映。

  “以水田为基础,采用生态养殖、绿色防控技术进行水稻、鲈鱼混搭共生,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改善农业环境,提高了亩均效益。”汉中宇畅源农业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园负责人刘超介绍说,“今年整个园区预计亩产稻鱼总产值1万余元,能带动周边300余户、1000余人年均增收3000余元。”

  “2021年初,洋县制定了《加快发展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实施规划》,按每年列支稻渔综合种养专项经费1000万元标准,计划到2023年建立稻渔综合种养千亩示范基地1个、百亩示范基地8个、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达到8000亩。”洋县水产产业发展中心工作人员王芝彦说。

  洋县持续加大生态农业产业立体综合发展力度,深入挖掘土地潜在价值,力争实现农业产业效益最大化。目前,已建成“稻+虾”“稻+鱼”“稻+泥鳅”“稻+鳖”“稻+蟾蜍”“稻+鸭”“藕+蛙”“藕+虾”“藕+鱼”等多种综合种养模式基地,让绿色种养模式产生“1+12”的效果,对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这种小动物吃得少、爱干净,产出的麝香1克就能卖600元,真正为我们这山沟沟里的小村庄带来了可观的收入。”在洋县茅坪镇朝阳村的陕西洋县林麝特种养殖基地内,饲养员王德刚一边忙着给林麝调制饲料,一边介绍说。

  茅坪镇朝阳村位于洋县东北部山麓,林地资源丰富。2021年初,陕西洋县林麝特种养殖有限公司在朝阳村投资建设了洋县唯一的林下人工圈养林麝基地,一期投资3000余万元。如今,该基地占地面积130亩,养殖林麝320余只,年产子麝近百只,每只售价达3万元。同时,一只成年雄麝年均能取15克到18克左右的麝香,每克售价约600元,被誉为“软黄金”。据悉,2022年,该基地实现产值7000多万元,吸纳务工人员30人,月均工资2000元;从附近收购约40万元的各类绿色叶片类饲料,带动当地50余户群众增收。

  “以前为了生计背井离乡,在外打拼,顾不上家里的老人和小孩。现在,我在家门口就有班上,每月的工资比去外面打工还多,家里的老人孩子也照顾上了,多亏了村里的这个林麝养殖基地。”在基地内务工的村民张艳玲说。

  “2023年,我们将加快基地二期项目建设,建成后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与有条件、有意愿养殖林麝的农户签订协议,向他们提供林麝种源和技术支持,同时保障回收麝香和幼麝,帮助农户发展林麝产业。这个项目预计年产值1.2亿元,可实现利税1440万元,提供就业岗位70余个。”陕西洋县林麝特种养殖有限公司总经理刘鹏说。

  目前,该县已建立林业企业(合作社)60多户,以苗木花卉、油用牡丹、中药材、林蜂、林菌等为主导,全县林下经济产业面积约16万亩,年产值达11.2亿元,为全县经济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 网站首页
  • 咨询电话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