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故事丨斗虫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新闻中心

图片故事丨斗虫

2023-11-22 18:09:10 新闻中心

  比赛现场,两只蟋蟀正在激烈搏杀。虽然斗蟋蟀大多只在圈内和地下流行,但主办者希望,这项古老的民间传统文化能被更多人知晓

  在国内,斗蟋蟀是一种民间传统文化,但因为存在着灰色的赌虫市场,也让人对这项活动有所歧视

  经过半年的酝酿,张亮、刘俊、张毅三名虫友策划的浙江湖州首届斗蟋蟀联赛在国庆长假里圆满举行。

  参加此次联赛的队伍有八支,每个参赛的团队人数不一,少则三人,多则十余人。除了五六十岁的传统老虫友外,联赛上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占了近一半。

  湖州玩蟋蟀的虫友只有两百多人,但斗蟋蟀的历史却可以追溯到宋朝。老一辈虫友玩的基本是本地虫,日常交流以自娱自乐为主。但跟在他们后头成长起来的年轻虫友,玩得更加专业。为了寻得一条好虫,他们会在每年8月专程赶到山东收虫。在那个虫友心中的“圣地”,他们除了买虫,还会跟着当地村民在地里整夜寻虫。

  刘俊、张亮和虫友在一处还未入住的小区寻找蟋蟀。除了到山东收购蟋蟀,虫友还经常结伴在本地寻虫。根据蟋蟀的叫声他们往往能分辨出一只蟋蟀的好坏。为得到一条好虫,虫友甚至不惜在炎热的夏夜在草丛里蹲上几个小时

  张亮、刘俊、张毅都是十多年的虫友,组成“弘”字号团队后,张毅家的车库成了三人日常活动的基地。每年8-10月的斗虫季,这里是团队的专用虫房和交流场地

  张亮和刘俊在朋友的设计企业讨论联赛的LOGO设计的具体方案。为了组织这次比赛,“弘”字团队的三人前后准备了将近半年

  比赛开始前,要对参赛的每只蟋蟀进行称重,然后依据蟋蟀的不同的体重级别进行对决

  想要得到一只能战斗的蟋蟀,除了主人选虫的眼力外,后期的饲养以及赛场上的战术安排都是不可或缺的。一只蟋蟀的“选、养、斗”都需要有专业的知识和经验。

  虫友们在每年的8月开始为虫痴狂,等到10月斗虫季结束后,又各自回归日常。34岁的张亮经营着一家广告传媒公司,玩虫十多年。和张亮同岁的刘俊从小跟着父亲玩虫,眼下在一家多媒体产业园负责营销。而33岁的张毅出生于中医世家,现在中医院工作。

  斗蟋蟀是一种民间传统文化,但也因为存在着灰色的赌虫市场,让人对这项民间传统文化另眼相看。作为浙江省湖州市首届斗蟋蟀联赛的发起者,“弘”字号团队的三位发起者张亮、刘俊、张毅希望能够通过举办湖州这届联赛,能让更多的市民真正了解这项传统

  选虫之外,如何饲养同样是需要专业的知识和尝试,饲料的筛选、荤素配比都会影响蟋蟀的战斗力。“弘”字号团队蟋蟀的饲养,由中医世家的张毅负责,为增加蟋蟀的体质,在饲料配方中,张毅还尝试加入了西洋参、蛇、泥鳅等

  姚中元是一名玩虫多年的前辈,至今还保存着一张多年前山东宁阳县蟋蟀研究会副理事长证书。今年10月国庆期间在杭州蟋蟀文化节上的城市对抗赛中,他和虫友们代表的湖州战胜了杭州队

  联赛结束后,张亮、刘俊、张毅和朋友在路边吃宵夜,除了希望能够通过联赛吸引外界关注这项民间传统文化,他们还希望可以成立蟋蟀协会

  因为蟋蟀,三个没有交集的年轻人已经相识五年。办斗蟋蟀联赛,源自今年初张毅的一个随口提议,没想到当即引起张亮和刘俊的共鸣。

  在国内,斗蟋蟀是一种民间传统文化,但因为存在着灰色的赌虫市场,也让人对这项活动有所歧视。张亮说,举办这届联赛,希望能让更多人了解这项传统,将斗蟋蟀引向一个更为健康的方向。

  除了发起斗蟋蟀联赛,张亮、刘俊、张毅还希望可以成立蟋蟀协会。尽管知道实现这个目标还有许多不足,但在10月国庆期间,“弘”字号团队和另外几名虫友在杭州蟋蟀文化节的城市对抗赛中,代表湖州战胜主办方,这让他们又有了信心。

  • 网站首页
  • 咨询电话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