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泥鳅对上眼的80后创业夫妇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与泥鳅对上眼的80后创业夫妇

2024-03-02 06:39:57 行业资讯

  就在大多数人追求安逸生活、稳定工作的时候,很少有年轻人愿意去从事农业养殖工作。匡堰镇杨梅山脚下的一个池塘边,一对80后夫妻不甘于平淡生活的清贫,选择与泥鳅对上了眼,在这片池塘中创办了该镇第一家专门干台湾鳗鳅养殖的企业——慈溪市颂鳅波水产养殖有限公司,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创业之路。夫妻俩齐心协力,经过4年的艰苦创业,泥鳅养殖事业已走上发展正轨。

  妻子徐珍萍聊起创业之路,也是感慨万千:“我俩原本都在企业工作,但孩子出生后生活成本慢慢的变大。渐渐地,两个人的收入已无法支撑家里的开销,入不敷出。4年前,趁着自己还年轻,心一横决定下海创业。”

  为了选创业项目,他们查询了很多资料,先后到象山、苏州、萧山、连云港等地进行考察,最终在生长周期短又少病害、被誉为“水中软黄金”的台湾鳗鳅身上找到了商机。丈夫伍坚柯笑着说:“中央电视台农业频道《致富经》栏目里介绍了连云港一家泥鳅养殖基地,老板对着镜头说,一塘能抓起一辆广本,看得我们很是心动。”

  “这个品种的泥鳅生长周期短、病害少,个大肉肥。通过市水产技术推广中心的介绍,对接到一个本地的苗场,因为路途近、温差小、土壤也基本一致,大幅度的提升了幼苗的存活率。同时对方也会提供对应技术,我们就放心大胆地投入了。”徐珍萍说。

  匡堰是杨梅之乡,环境优美,水质好,养泥鳅更适合。通过悉心照料和付出,泥鳅长势喜人,不到10亩的水塘第一年泥鳅产量就近万斤,每亩净利润达到万元。

  这4年间,夫妻俩克服了重重困难,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虽说泥鳅生命力顽强、比较好养,但是养殖初期,总是发现池塘里的泥鳅慢慢的变少。通过观察发现,山清水秀的环境引来了无数白鹭等鸟类捕捉水里的泥鳅吃。于是,夫妻俩动起脑筋,在池塘上架起了“天网”,网上还种了丝瓜,不但防止了鸟类偷食,还增加了一份收入。

  不过“天网”一搭,台风天就非常揪心,生怕被吹倒。伍坚柯说,刚开始养殖,经验不足,对产量估摸不准。“有一次将捕捉泥鳅的笼子放下水后,去忙别的事忘了,结果一笼泥鳅足足有好几百斤,把笼子撑满了,泥鳅在里面不能动,一夜间都死了,真是追悔莫及。”

  在老一辈人的印象中,泥鳅是上不了台面的食材,早些年都是用来做喂猪的饲料。但是泥鳅个头虽小,营养价值可不低。现在,爱吃泥鳅的人慢慢地多,不过食客们也慢慢变得挑,所以味美才是关键。

  为了更好的提高泥鳅的口感,夫妻俩想尽了办法。泥鳅生长速度越慢,肉质就越肥美。于是,他们放慢泥鳅的生长速度,只放豆粉、菜饼、鱼粉、微量元素等食材,从不添加激素;为了净化水质,池塘里设置了水循环系统,还养了一些草鱼和鲢鱼。此外,他们还不惜减少产量,就为了提高泥鳅的口感。伍坚柯说,一个池塘里饲养的密度降低后,能够保证水质更好,泥鳅的发病率也大幅度的降低。“只要泥鳅生长得好、口感好,产量少一点无所谓,品质才是我们的第一目标。”

  创业之路无比艰辛,家里还有200多棵杨梅树需要打理。伍坚柯说:“无论多辛苦,我们都咬咬牙坚持下来了,只是拖累了家里的父母,实在是觉得对不起他们。”

  但他们遇到的最大难题,还是商品鳗鳅的销售问题。在推广销售中,很多市民和批发商刚开始觉得这种泥鳅的体型过大,销量一时间上不去。通过逐步推广,最终以品质和口感获得了消费者的认可,销路也就慢慢打开了。除了传统的销售形式,夫妻俩充分的发挥80后的优势,在网络销售上动足了脑筋,积极利用网络站点平台、微信朋友圈销售,还得到了专业农产品推介公司的帮扶,并与慈e家同城物流合作让其进行同城配送,为本地顾客提供方便。而在江浙沪皖地区,利用泥鳅存活率高的特点,选择顺丰快递,保证泥鳅的鲜活。按照每个客户的不一样的要求,推出中高档泥鳅礼盒,还取了响亮的名字——颂鳅波。

  创业初步成功后,夫妻俩不忘回报社会,这几年来热心于公益事业,热情参加各项爱心活动,推出“关爱患癌病人、凭证送泥鳅”公益活动。他们还是上林坊“千户万灯”爱心义卖等多项活动的爱心商家。■全媒体记者 李佳珊

  • 网站首页
  • 咨询电话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