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能赚30万?国家电网帮你实现!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一年能赚30万?国家电网帮你实现!

2024-01-06 00:30:51 行业资讯

  那咱们可以愉快地说再见了!刚刚听说,村里有个养泥鳅的大叔,一年赚了30多万!

  今年3月,国网安徽省电力公司已率先完成农网改造升级“两年攻坚战”村村通动力电工程建设任务。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在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全国人口第一大县安徽省临泉县,记者感受到,动力电帮助村民们拓宽了脱贫致富的路子,给予了他们新的希望。

  盛夏时节的安徽临泉高塘村,脚下的土地都在冒着热气。7月12日早上,记者从村东口下了车,沿着曲折的小路前行十多分钟,一大片波光粼粼的池塘便映入眼帘。在增氧机呼呼的运转声中,池里的泥鳅正欢快地争抢着食物。

  刚撒完饲料的宁建华挽着裤脚,站在池边喜滋滋地看着。51岁的他是这家初具规模的泥鳅养殖场的创始人,这个皮肤黝黑,身材壮实的皖北汉子,慢慢的变成了村里远近闻名的“返乡致富带头人”。然而,为实现自己的“泥鳅梦”,宁建华也吃了不少苦头。

  2015年,宁建华立刻喊上四个邻居入股,挖了15个小池子蓄上了水,每个池子投了10万尾泥鳅苗。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夏季的高塘村长时间高温,泥鳅苗容易缺氧。宁建华买了3台增氧机,但在安装时才发现池塘电压不足,增氧机无法正常运行。很快,泥鳅苗大面积死亡,那年,宁建华赔了30万。

  正当宁建华心急如焚,打算放弃的时候,去年12月初,临泉供电公司高塘供电所为他的泥鳅养殖场送来了动力电。

  “我们为泥鳅池安了一台三相200千伏安配电变压器,架了一条400多米的380伏线路。”对于当时给宁建华的泥鳅池通动力电的场景,高塘供电所员工石勇依然记忆犹新。

  有了动力电,池塘的增氧机实现了24小时不间断运作,这么热的天,泥鳅苗却再也没缺过氧。这个月,宁建华又新买了三台抽水泵,代替了以往一根管进水,一根管出水的低效率模式,厂区全部实现了排换水自动化。

  动力电通了,宁建华的腰包也鼓起来了。“12块钱一市斤,好了管出5万斤,除去成本,一年能赚30多万呢。”算完这笔收成帐,宁建华禁不住喜上眉梢,“农网改造实实在在为俺们家办了件大实事,是俺们农户致富路上的‘功臣’。”

  农户在哪有需求,电线就架到哪。临泉供电公司电网建设一班主任马宗云和记者说,临泉供电公司共投资1.3个亿,派出45个班组,近400人的施工队伍,完成了522个动力电改造项目,惠及农村居民36842户。

  动力电圆了宁建华的“泥鳅梦”,更让高塘村焕然一新。在这里,慢慢的变多曾经背井离乡的青年,正踏上一条返乡创业的致富新道路。

  7月12日下午,临泉供电公司城郊供电所客户经理马洪贵刚刚从台区巡视完回来,蓝色工作服后背湿了一大片。

  “我天天都会在供电辖区内来回转几圈,谁家灶台门朝哪都知道!”马洪贵和记者说,除了看看有什么缺陷故障需要抓紧时间维修,他还会和村民们唠家常,了解还有哪户有通动力电需求。

  马洪贵还真就“转”出了需求。去年9月,靳桥村出了名的合作社——万盛家庭农场的负责人告诉他,他们的菊花种植园急着用动力电。

  经过实地勘察,马洪贵发现,随着靳桥村这几年的发展,原来的配变已不在负荷中心,新项目改造需要改变原来的配变位置。这样一改,有的村民就产生了异议。

  “变压器移到别的地方,俺们这的电就没‘劲’了!”说线岁素有“小诸葛”之称的靳全中,他早年走南闯北见过世面,谁家有啥事都爱找他出出主意,按照村民的话说:他是村里“主事”的。靳全中的一番话让村民不安起来,还不时有人附和着,场面一度僵持下来。

  “今天咱们整改线路设备,是件好事!”马洪贵耐心地对大家说,“现在这配变已不在负荷中心,就好像你挑担子两头不一样重,挑担子的人不觉得累吗?变压器也是这一个道理,把配变放在现在的村中心位置,更能发挥它的作用!”

  一周以后,台区三项电线路设备改造完毕,电力充足可靠。万盛家庭农场用电负荷大的机器也都高速运转其来,用村民的话说就是:“烘干机‘呼呼’地吹,潜水泵‘哗哗’地响!”

  如今在靳桥村,慢慢的变多的村民用上了动力电,全村年用电量达到16.8万度,比以前翻了一番。

  农场效益好了,便开始扩招务工人员,靳全中就是这里面一个。他兴奋地和记者说,现在自己每月都有上千元的收入。

  “失算了,失算了!”说起之前的事,“小诸葛”靳全中十分不好意思,“俺们家现在也通上了动力电,地里抗旱浇水再也用不着愁了。农民也要牟着劲学新知识、新思想,马师傅给俺们通了动力电,就是给俺们铺了一条致富路。”

  7月13日一大早,记者乘车来到了临泉县城郊任楼村。这里有一所独特的学校,名叫任影希望小学,入学的400多名学生大多都是任楼村的留守儿童。

  教学楼前,孩子们正在跟着老师一起做游戏。校长任影坐在一旁,静静地看着孩子们闹,脸上的笑容如夏日里清凉的风。因患病双手畸形、高位截瘫的她,在1998年9月为村里的孩子们创办了这所希望小学。2011年央视“寻找最美乡村教师”的颁奖典礼上,作为获奖者,任影说:“办学给了我人生的希望,我也要为农村的教育带来希望。”

  如今,任影的梦想正渐渐变成现实。当年那个只有两亩地,两座草房的学校,慢慢的变成了了占地面积十多亩,拥有三个校区,11间教室,18位专职教师,在临泉远近闻名的希望小学。

  然而,就在去年此时,由于没动力电,学校连最基本的伙食问题都得不到解决。

  任影和记者说,食堂买了一个电磁炉,打开以后经常跳闸,有好几次饭做出来都是夹生的:“那时候食堂烧柴火,用铁锅下面条,煮一锅都得一个多小时。”由于做饭效率低,孩子们只能分拨来吃饭,轮到高年级学生的时候,他们只能匆匆吃几口就要上课了。

  厨房电压低,教室里的灯光也忽明忽暗,老旧的电扇吱吱呀呀地缓慢摇晃着,学生们的精力根本没办法完全集中。

  “而现在,这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了。”任影说。去年12月,临泉供电公司小红帽志愿者们来学校帮扶,听她说起这个烦恼,建议她给供电所师傅打个电话,把动力电“引进来”。

  走进厨房,只见墙壁和地板都铺了光洁的瓷砖,蒸馍机、电饭锅、消毒柜、和面机甚至热菜机等现代化炊具应有尽有。“现在,食堂只有两位师傅,但基本上用一个小时就能把所有学生的午饭做好。”任影高兴地告诉记者。

  自从学校通了动力电,不仅炊具“摇身一变”,智能教学设备也开始“轮番登场”了。在明亮、凉爽的教室里,任影轻轻推了一下的黑板,一个硕大的多媒体触摸屏映入眼帘。

  任影说,开学前,她还要把食堂的二楼改成宿舍,宿舍里将配备电热水、空调、电视,给孩子们更先进的教育和更好的生活条件。

  盛夏,校园里的花正开得灿烂,仰起头,一条条银线正载着强劲的电能,也载着任影希望小学的希望,穿过操场,穿过食堂,穿过教室,延伸到远方。

  • 网站首页
  • 咨询电话
  • 返回顶部